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行業資訊
PPP政策暖風頻吹 水務市場潛力湧現
來源 :www.fanglunchina.com 編輯時間 :2016/4/13 11:21:09
2015年 ,我國宏觀經濟開始步入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旋律的“新常態” ,傳統製造產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產能過剩壓力 。同時也隨著“大氣十條” 、“水十條”等法律法規的頒布 ,中央和地方節能環保產業PPP鼓勵政策的出台 ,及“供給側改革”的迅速升溫 ,給尚處於成長期的節能環保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 ,成為諸多實力企業的爭奪焦點 ,掀起了新一輪跨界並購 、“跑馬圈地”的高峰 ,行業競爭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日趨白熱化 。
近期是上市公司發布2015年財報密集時期 ,據了解 ,不少環保企業緊緊抓住“水十條”深入實施 、PPP政策落地 、智慧城市快速建設等戰略機遇 ,堅持擴張規模和提升實力並重 ,瞄準國內外投資市場 ,通過優勢互補 ,加強資源整合並購 ,2015年 ,節能環保產業總體經營業績呈穩定增長態勢 。
在節能環保行業大勢向好的環境下 ,2015年水處理行業平穩快速發展 ,據住建部發布《關於全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2015年第三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的通報》 ,截至2015年9月底 ,全國設市城市 、縣(以下簡稱城鎮 ,不含其它建製鎮)累計建成汙水處理廠3,830座 ,汙水處理能力達1.62億立方米/日 。全國設市城市建成運行汙水處理廠共計2,163座 ,形成汙水處理能力1.33億立方米/日 。全國已有1 ,437個縣城建有汙水處理廠 ,占縣城總數的88.8%;累計建成汙水處理廠1 ,667座 ,形成汙水處理能力0.29億立方米/日 。
據統計的23家以水處理為主業的環保上市公司2015年的營收情況來看 ,23家企業中有17家企業淨利增長 ,占73.9% ,6家利潤下滑 ,占26.1% ,19家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 ,占82.6% ,4家營收下滑 ,占17.4% 。
23家水處理上市公司盈利情況整體良好 ,錢江水利的利潤增長最大 ,為132%,而國中水務則以-178.49%為盈利最低企業 。
據錢江水利業績快報公告表示 ,業績預增的主要是由於2015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取得募集資金 ,降低了資金成本 ,並通過閑置募集資金理財取得了一定收益 ,同時參股公司在2015年淨利潤預計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再加上公司子公司處置相關資產取得一定的收益 。
國中水務財報中表示,2015年業績虧損有四大原因 :(1)為盤活資產 、提高資產的運營效率 ,公司於2015年12月完成對天地人100%股權的出售 ,公司因出售天地人100%股權事項產生投資損失5,284.70萬元;
(2)為配合公司的戰略調整和資金需求 ,公司於2015年內發行了3億元短期融資券 ,並新增了3億元流動資金貸款 ,上述事項使公司2015年產生1,628.94萬元的利息支出;
(3)公司的子公司秦皇島汙水因進水水量超負荷 、進水水質遠超設計標準 ,導致出水水質超過國家規定的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秦皇島汙水於2015年7月收到秦皇島市環境保護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罰款金額為1,299.32萬元 ,目前公司正在申請重新裁定 ,公司遵循謹慎性原則 ,計提1,299.32萬元預計負債;
(4)天地人的主營業務為垃圾滲濾液處理設備及備品備件銷售 、垃圾滲濾液處理工程承包和垃圾滲濾液處理項目托管運營 。2015年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天地人的主營業務出現大幅萎縮 ,導致2015年合並期間內天地人虧損3,209.89萬元 。上述原因導致公司2015年出現較大金額的虧損 ,進而使得每股收益及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
PPP逐步替代BOT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勢頭漸起
隨著全國水汙染 、霧霾等環保事件的頻發 ,環保產業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 ,政府進一步提高了對環保領域的投資預算 ,並推行財稅優惠政策 ,以加快環境治理 、改善環保企業運營環境 ,未來環保投資需求將持續快速增長 ,這將為公司環境板塊的快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但同時由於各類資金和技術的湧入 ,市場競爭也將更為激烈 。
近年來 ,以“利益共享 、風險分擔”為長期合作理念 ,公私合作的PPP模式發展迅速 ,通過PPP合作模式 ,政府可以將BOT 、TOT 、BOO等項目以單個或打包的方式,與公司簽訂PPP項目協議 ,並可按照實際情況同時簽訂特許經營協議 。從廣義而言 ,市場上傳統的BOT 、TOT也是PPP模式的一種體現 。此外 ,市場主體根據實際情況 ,不斷對傳統模式加以優化和調整 ,創造了更多量身定做的新模式 ,如ROT 、DBTO等方式 。
我國環保行業的市場化以供水和汙水處理為先導 ,目前傳統水務行業已基本完成了最初的“跑馬圈地” 、進入到深入鄉鎮 、深化處理 、升級改造的階段;水務產業鏈上諸多新興市場及固廢市場尚處在發展初期 ,很多新模式及新業務點開始顯現 ,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
目前 ,國內從事環保行業的企業眾多 ,其類型包括外資水務集團 、國有戰略性企業 、地域性轉型企業 、民營企業 、國內新興投資類企業 、產業鏈上下遊轉型企業等 。其中外資水務集團 、國有戰略性企業背景雄厚 ,擁有的項目規模大 、運營經驗豐富且在市場擁有良好的品牌影響力 ,在行業中占據領軍和主導地位 。
地域性轉型企業主要依托於當地項目;民營企業大多擁有數量不多的項目 ,部分項目擁有一定的規模 ,是目前行業中被並購方的主要組成部分;國內新興投資類企業依靠雄厚的資金背景 ,多為整合比自己規模略小的市場項目;產業鏈上下遊轉型企業側重發展自身優勢 ,打造出項目提升產品銷售的經營模式 。
目前 ,除了直接從政府方以BOT 、TOT等方式取得供水、汙水處理和固廢等特許經營項目外 ,通過收購一個已經擁有特許經營項目的企業股權的方式也是目前環保市場上常用的獲取項目的手段;自2012年以來,公司通過股權收購獲得的項目日益增多 ,2015年度又通過股權收購獲得了位於新西蘭 、新加坡的固廢項目 ,極大的開拓了公司的業務領域,通過收購直接獲得了境外多項經營資質 ,並增強了固廢業務的技術實力 。
PPP模式是目前環保市場上大力推進的主要合作模式 ,其合作內容廣泛 ,初期多為單個供排水項目 、城鎮供排水打包項目 、村鎮供排水打包項目等 ,近來隨著國家整體環境治理要求的提升 ,公司所簽署的PPP協議已擴容至水源 、河道治理 、綜合環境治理 、固廢處理 、園林綠化 、海綿城市建設等領域 。
2015年宏觀經濟整體穩定發展 ,呈現經濟增長增速放緩 、通貨膨脹趨穩的平緩雙降格局 。由於地方政府存在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因此 ,環保市場對社會資本的需求巨大 ,政府環保投入多元化 、常態化 、績效導向 、強化效益 ,源於宏觀經濟環境下的水環境產業投資已被拉動 。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PPP市場機製 、政府采購環境服務 、環境保護基金建立等 ,強化了社會資本的投入引導 ,有效推行了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化進程 。
未來水處理市場發展麵臨的競爭格局
(1)行業競爭多元化 ,綜合環境服務商成主流 :“十二五”期間 ,國家通過政策發布引導各水務企業把各自的戰略定位向綜合環境服務商或係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 ,更多其他類型的企業也紛紛通過重組或轉型進入到水務及環保市場中來 ,環保行業在傳統的社會服務業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環保設備製造 、終端消費品生產 、設計服務等多種類型 。
一方麵 ,諸如長三角 、珠三角 、京津冀等經濟發達區域依舊是各大環保公司搶占的重點區域 ,另一方麵 ,並購項目 、小城市項目乃至村鎮項目也受到行業政策 、宏觀經濟 、PPP模式等因素的影響 ,成為項目拓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整個行業的競爭趨向多元化。未來環保產業將由單一的水處理領域趨向全產業鏈競爭 ,競爭主體也將趨向平台型公司和細分型公司 ,綜合服務商概念凸顯 。
(2)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企業並購成常態 :近幾年 ,股權收購成為獲取項目的重要手段,在此類收購案中 ,頻頻出現行業內領軍集團的身影 ,標誌著一些企業逐步退出環保市場 ,而擁有雄厚資金實力 、強大後備力量以及多元化投資 、運營能力的綜合環保公司 ,則有望進一步提升其市場份額 。
目前 ,我國環保市場處在總體市場大 ,個體占有率小的階段 ,隨著行業標準的提升以及近年來宏觀經濟的變動 ,環保行業出現了對小規模公司的擠出效應 。在未來 ,整個環保行業或將迎來綜合領軍集團內部競爭激烈的時代 ,而具有自身特點的 、身處產業鏈某一節點的企業 ,也可能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麵 。
預計在未來的五年中 ,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增強 ,會出現多家全國性水務集團 ,行業內企業上市也將增多 。在此期間 ,需要環保企業以更長遠的眼光辨析自身的發展方向 ,對戰略決策 、資金投向 、技術偏好 、盈利規劃的判斷 ,將成為環保企業管理層所麵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
(3)業務類型複雜化 ,新興市場成為競爭熱點 :近年來 ,再生水循環利用 、汙泥處置 、海水淡化 、河道治理 、固廢處理 、水環境綜合整治 、海綿城市等新興產業受到關注 ,部分轉變為市場爭奪熱點 ,行業細分領域的重點更加突出 ,業務類型更加複雜 。環保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及曆史經驗 ,紛紛探索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與經營方向 ,各行業細分領域成為環保類企業深入挖掘的投資熱點 。
(4)政府監管加強 ,行業標準提升帶來機遇與挑戰 :截至2015年底 ,“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 ,《大氣汙染防治法》 、《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等多項環保政策 、條例陸續出台 。在可預見的未來 ,監督行業標準的執行 、不斷完善行業規範將成為政府對於水務行業監控的主要工作之一 。因此 ,提標改造在近幾年中將會成為擁有存量項目水務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對企業的技術升級能力與運營管控能力都是一項重要考驗 ,同時大量的設備升級製造和技術改造服務也存在必然的市場機會 ,將會為具有相應技術能力的公司提供一定的利潤空間 。
編者語 :
2016年是“十三五”開官年 ,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加大投入 ,帶動了水處理市場的發展 ,黑臭水體治理 、海綿城市治理 、循環水利用 、生活汙水處理 、工業水處理等等多個水處理細分領域市場將得到充分的擴張 ,同時也由於城市水項目拓展難度也在逐年加大 ,行業競爭日趨激烈 ,“價格戰” 、工程招投標公開化不夠 、政企利益分享不均 、水處理及相關配套設備標準難以匹配等問題充斥市場 ,未來仍有待政府和企業共同營造水處理行業健康發展 ,更好地創造社會效益 。